解读:中国地方猪种对养猪业的贡献、利用现状和展望
- 分类:新闻资讯
- 作者:
- 来源:
- 发布时间:2018-02-06
- 访问量:0
【概要描述】我国人工驯化养猪历史悠久,是世界上猪种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,很多地方猪种具有独一无二的优良特性,然而随着外国猪种的引进,我国地方猪种面临着诸多挑战。
解读:中国地方猪种对养猪业的贡献、利用现状和展望
【概要描述】我国人工驯化养猪历史悠久,是世界上猪种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,很多地方猪种具有独一无二的优良特性,然而随着外国猪种的引进,我国地方猪种面临着诸多挑战。
- 分类:新闻资讯
- 作者:
- 来源:
- 发布时间:2018-02-06
- 访问量:0
我国人工驯化养猪历史悠久,是世界上猪种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,很多地方猪种具有独一无二的优良特性,然而随着外国猪种的引进,我国地方猪种面临着诸多挑战,已有85%的地方猪种群体数量已成下降趋势。
一、中国猪种的历史演化及对世界养猪业的贡献
中国家猪的饲养历史最早可追溯到至今9000~6000年前,即新石器时代早、中期。1973年在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中发现距今约9000年的人类圈养的家猪骨骼(李有恒,1978年)。距今7000~6000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和桐乡罗家角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中,家猪骨骼也占很大比重,并有陶猪发掘出来,表明家猪的饲养在那时已有较大的发展,又遗存猪骨中幼猪骨骼比重较大,可以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水平不高(钟遐,1976年),也说明宰杀幼猪还是弥补粮食不足的一种手段。河南渑池仰韶村和陕西西安半坡村同属仰韶文化的遗址中,都发现有很多猪骨。广东新石器时代早、中期的贝丘中发掘的兽骨,也以猪骨为多。由此可见,养猪在中原和华南地区早已盛行。
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经验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,更发展出了关于猪种的选育和饲养等初步系统化的方法,逐步形成了因地制宜、肉质独特、耐粗饲的各地方品种,并对世界猪种资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汉唐以来,华南地区中的广东猪种被广泛引入古罗马(公元27—395年),并于当地猪种杂交,培育成罗马猪,而罗马猪对近代西方主要猪种的培育又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。明清两代,在与国外的物质文化交流中,我国的猪种也扮演着相当重要的作用。18世纪初,英国开始引入广东猪种,逐渐培育出约克夏猪和巴克夏猪;1818年,约克夏猪曾被称为“BigChina”,美国学者Briggs曾说:“许多学者认为,巴克夏猪是老式英国猪和中国猪、暹罗猪杂交形成的”,“在改良早期巴克夏猪中,使用中国猪显然要比暹罗猪多”,另外,JohnWallace曾引入广东猪种培育波中猪;美国在培育切斯特白猪的过程中也曾引入中国华南白猪。因此,卓越的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先生说:“中国猪种在改进欧洲品种中,具有高度的价值”。
二、中国地方猪种的主要特性
我国不仅有着丰富的地方猪种资源,而且还拥有许多与国外品种相比不同的特性。总体上来说,我国的地方猪种的特点主要是繁殖力强,抗逆性好,肉质优良,性情温顺,耐粗饲;但生长缓慢,料重比高,屠宰率低,胴体中瘦肉少而肥肉多。许振英先生在1979—1983年联合东北农学院(现东北农业大学)、江苏农学院(现南京农业大学与扬州大学)、四川省畜牧兽医研究所、江苏省畜牧兽医研究所、浙江农业大学(现浙江大学)、浙江省畜牧兽医研究所、贵州农学院(现贵州大学)、广东畜牧兽医研究所、湖南农学院(现湖南农业大学)、内蒙古家畜改良工作站等10个单位在全国对大部分本土猪种的繁殖性能、生长发育性能、生理生化指标、抗逆性、遗传特性和肉质做了相关的测定。
(一)繁殖力强
我国地方猪种繁殖性能强,突出表现为母猪性成熟早,排卵数和产仔数多。我国猪种的初情期平均为(98.08±9.7)日龄,范围在64日龄(二花脸猪)到142日龄(民猪),平均体重为(24±30±3.5)kg,范围在12.2kg(金华猪)至40.5kg(内江猪)。而国外主要品种(如长白猪、杜洛克猪、约克夏猪)的初情期在200日龄左右,几乎是中国地方猪种初情期的1倍。排卵数初产母猪(17.21±2.35)枚,经产母猪(21.58±2.17)枚,受精率平均为(86.32±3.86)%。这主要归结于在同一时期地方猪种性激素分泌早、浓度高,例如嘉兴黑猪120日龄血清含雌激素59.5pg/mL,比同龄大约克夏猪39.5pg/mL高50%。
同时,地方品种公猪繁殖力也相当强,其睾丸增重较快。从60日龄开始,睾丸即迅速增长,90日龄时睾丸平均重(28.96±3.57)g,120日龄时睾丸平均重(48.08±5.23)g,比国外品种增长至同样重量的睾丸缩短30天左右。在配种时间上,中国本土猪种平均初配年龄为(128.57±4.46)日龄,而大白猪为210日龄,在初配年龄时,中国本土猪的睾酮平均为(372.3±69.1)ng/mL,而大白猪在此时却只有95ng/mL。
(二)抗逆性强
由于我国面积辽阔,南北纬度跨度较大,可以大体分为5个气候区(热带区、亚热带区、温带季风区、温带大陆区、高山高原区),导致在相应地区的猪的品种对于气候的适应明显高于国外品种。例如:长期生活在东北的民猪在一年之中不同的气温变化下,其体温(肛门温度)在最高气温(32℃)和最低气温(-20℃)仅相差0.88℃,表现出相当强的稳定性;而哈尔滨白猪相差1.38℃。同时,通过测定两品种之间在气温变化下的心跳次数、呼吸频率和皮毛质量,同样也得出了相应的结论。另外,由于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的选育培养,我国本土猪种对于饲料的要求比较低,食性广。青粗饲料和作坊副产品,适当搭配精料是我国传统养猪模式下的常见方式,养殖成本也较为低廉。
(三)肉质优良
中国的本土猪种素以肉质优良而闻名。许振英先生带领的“中国主要地方猪种种质特性研究”课题组在5年间对我国大部分猪种的肉质性状进行了初步研究,充分证明我国地方猪种的优良肉品质。
1.肉质鲜红,没有PSE肉。多数地方猪品种肉色评为3分(正常鲜红)和4分(微暗红),均属正常肉色。在屠宰后45min内背最长肌pH(pH1)均在6.0以上。
2.保水力强。用35kg压力的重量压力法测定肉样加压之后的失水率,是间接反映肌肉保水率的指标,失水率越高,保水力越低。我国本土猪种的平均失水率比国外猪种要低3.80%。
3.肌肉大理石纹。大理石纹反映了一块肌肉内可见脂肪的分布情况。按5级分制评分,中国地方猪种多数为3分(适量)和4分(较多),没有被评为1分(极微量)的,2分(微量)也相当少。
4.肌纤维直径。根据对我国的民猪、二花脸猪、金华猪等9个猪种的测定,平均肌纤维直径为42.28μm,比对照组小16.71百分点;单位面积内的肌纤维数量平均比对照组(大白猪与长白猪)高26百分点。
5.肌内粗脂肪含量。根据背最长肌的化学成分测定,肌内粗脂肪含量平均为4.97%,比对照组平均高2.23%,多数猪的肌肉含水量低于对照组猪(大白猪与长白猪)。
(四)生长缓慢
生长缓慢是中国地方猪品种的另一特点。例如:在同一试验条件下,达90kg体重的日龄,民猪要比哈尔滨白猪要多养25d,每增重1kg需要多消耗饲料0.1kg,远远高于国外猪品种,导致养殖成本增加,这也是我国猪种不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。
三、中国地方猪种现状和发展策略
(一)地方猪种现状
由于猪肉市场的缺额,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,我国广泛地引入国外猪种,随着市场发展的要求不断更新,养殖周期短,瘦肉率高的“洋猪”越来越得到普遍的欢迎,我国的本土猪种数量也急剧减少。例如:分布在江浙沪一带的太湖猪,经1980年统计共有种猪60多万头,而2006年调查只有5万头左右,分布于东北地区的民猪,1982年统计有母猪2万头2006年调查只有1000余头;分布于珠江三角洲的大花白猪,1979年统计有母猪约44万头,2006年调查只有2万余头。并且,各地方品种逐渐已形成相对闭锁的独立群体,与以前相比,没有大量的人口迁移,散养的农户也越来越少,不同地方猪种群间优秀基因的交流机会也几乎越来越少,历史上大花白猪、海南猪、民猪等就是伴着人口迁移随之形成的,因此这样很不利于新品种的产生。
我国在2000年共计19个本土猪种列入国家级稀缺猪种资源保护名录,2006年已有34个本土猪种列入国家级稀缺猪种资源保护名录,而且在最近几年新一轮的评选中将会有40个以上的本土猪种列入国家级稀缺猪种资源保护名录,占我国本土猪种50%以上,其余大多数也都已列入省级保护名录。由此可见,国本土猪种遗传资源正在遭受严重的流失与破坏,中国本土猪种的生存现状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和重视,保护本土猪种、维护生态多样性、加强本土猪种遗传资源的保护研究开发势在必行。
(二)发展策略
目前,行业内的共识越来越趋于一致,普遍认为传统的保种措施有一定的意义,但对于品种的长期稳定持续发展却是不利的,单纯的为了保种而保种是不可行的。还要指出,我国许多地方猪种存在着不同的类群,这是我国地方猪种长期不衰的重要条件,保种就是要保不同的类群。不能只搞一种类群,不提倡“纯而又纯”。一个“纯而又纯”的群体最后都是保不住的,是要走向消亡的。我们对地方猪种遗传资源保护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,利用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保护,保护是发展的前提,而利用才是我们的目的。我国丰富的地方猪遗传资源是科学研究的理想试验材料,保种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保存现有猪种,而是充分有效地利用,使之更好的为全人类服务。并且,在实际生产过程中,地方猪种的生产条件、饲养条件已经发生了变化,很难保证猪种的性能不发生变化,在此基础上,我们更应该顺应环境变化让地方猪种朝着有利方向发展。
1.原始层面上的保种和发展。对于一些有特殊要求、已经形成产业的猪种,政府和研究人员只需帮扶将其产业做大做强形成特色,并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即可。例如:广西的陆川猪是制作烤乳猪、白切猪脚等当地佳肴的不可替代食材,业已成为广西的农产品地理标志,并且陆川猪保有量依然很大,副产业加工的企业也有相当多。另外,我国的地方猪种本身就以风味独特而著称,相当一部分养殖户不愿意养殖本地猪种的原因就是周期长、收益低、成本高等原因,而如果将特色感强的猪种投入高端市场,像“帕尔玛火腿”一样,养殖户焉能不转向投入本土猪种的“怀抱”。
2.杂交培育新品系。目前大部分地方猪种资源保护场单品种存栏量多在100~300头,由于群体规模小,硬件设施有限,数据管理不全,在传统的保种方法下,不可避免的产生近交,一些品种在生长性能和繁殖性能等方面已经出现明显退化,甚至和国外品种的性能相差无几。
3.科学应用领域。生命科学研究和生物医药产业的迅猛发展对实验动物,尤其是动物模型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。而猪与人的基因纯合度为95%,在心血管系统、消化系统、皮肤结构、骨骼发育和营养代谢等方面与人极其相似,因此一直是医学研究的重要动物模型,更是人类异种器官、组织、细胞移植的首选供体。
扫二维码用手机看
Copyright 2020 河南省新大牧业股份有限公司 豫ICP备17034172号 本网站支持IPv6 网站建设:中企动力 郑州 新大牧业.网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