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非瘟感染后临床表现为高热、全身性出血,伴随淋巴细胞减少、血小板减少症、充血性脾肿大,且该病毒潜伏期长、致病性极高(死亡率接近100%)。不论是形态结构还是基因组成,非瘟病毒都比其他常规病病毒复杂得多。基于p72基因的24个基因型,多层囊膜包被使其耐受性极强,再加之多种宿主构成的复杂传播生态网,都令非瘟病毒的防控和疫苗研发困难重重。扈荣良表示,规范和提高我国养殖行业生物安全水平是整个行业的问题,是防止非洲猪瘟发生和扩散的关键,也是未来消除非洲猪瘟的根本所在。
探索经济安全的养殖防护体系是目前生猪保供应不可或缺的方法。而对于预防体系而言,最有效且行业亟需的是特异性免疫(疫苗)与育种。全行业研究均证明,无感染性疫苗、感染性活疫苗效果均不理想,基因缺失疫苗有进一步研发可能。
军事兽医研究所研究表明,ASFV SY18 CD2v单基因缺失疫苗免疫效果差,ASFV SY18 MGF 基因缺失疫苗免疫效果佳,存活率高,但接种后会导致机体升温长达一周的,没有良好疫苗安全性,不能应用,而ASFV SY18ΔMGF/CD2v 双基因缺失疫苗表现出良好的免疫效果。制苗用猪为SPF猪,制苗用细胞为BMDM、PAM、BM生的双基因缺失疫苗,经试验验证细胞和成品的纯净度极好,排毒检测全阴,体内连续传代后胸腺、肾上腺表阴性,且表现出良好的疫苗安全性(试验对象包括怀孕母猪、经产母猪、后备母猪、幼龄仔猪、种公猪、小鼠,对环境同样未检测到排毒与水平传播)。
但是,该疫苗只能防止猪发病,却不能防止感染,接种后生猪体内仍存留病毒,这不利于非洲猪瘟病毒的净化。
此外,疫苗毒可能会带来生物安全问题:免疫压力下,强毒进一步变异;免疫压力下,疫苗毒本身变异;不同基因缺失疫苗株之间重组。一旦应用,需严密监测,防止疫苗相关流行。
抗非洲猪瘟育种研究显示,大约克夏(大白)被验证含有抗病位点,军事研究所试验猪攻毒结果表明,抗性猪表现良好的非瘟耐受性。扈荣良表示,非瘟病毒抗性猪的育、繁、扩应是我国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,期待更多的抗病品系得以鉴定、扩繁、推广,期待无需非瘟病毒疫苗的中国养猪业到来。
扫二维码用手机看
Copyright 2020 河南省新大牧业股份有限公司 豫ICP备17034172号 本网站支持IPv6 网站建设:中企动力 郑州 新大牧业.网址